这篇博文转载自一个我很喜欢的博客(Forever Young林小乔博客),因为这些也是我心底的一些感受。
限于我的文笔,一直都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某些观点,就借这篇博文说说吧。
《说点什么吧,嗯。》
首先声明,我不是愤青也不是五毛,也不是什么“理性爱国”倡导者,熟悉我的朋友也许知道,我最不了解最不擅长的话题就是政治,我真的不关心。但是我今天也着实为长沙的打砸抢事情伤到了,跟朋友就这个话题聊了一夜,仍然辗转难眠,于是决定起床码字,讲我们的聊天内容整理成文。
郭敬明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很煽情但是很火的微博,内容大概是看升旗会哭,看奥运会哭,说自己是中国的“脑残粉”。很不幸我也是,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直到几周之前,我在《中国好声音》上看到那个叫平安的歌手激情演绎的那首《我爱你中国》之后,最近几乎每天我都要在youtube上听一遍那首歌,在路上也忍不住哼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但我爱的不是PRC,是那个有文化有历史的中国。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今天其实是想说说这个“National Identity”和“Culture Identity”的话题。这个问题最初,是几个月前,薄XX事件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我在向我朋友抱怨我在派对遇到的人不断的跟我聊中国政治我不知道如何回应的时候,我朋友向我提出来的。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抱怨这个事情,老外有多么爱聊中国政治。那段时间最夸张的表现是,我跟同学和教授一起去美帝拜访某位名建筑设计师的办公室,一屋子的人也许攒了一堆的建筑问题想向他讨教,但他却从我们一进屋子就开始向我和另外的中国同学不断发问关于薄XX事件的政治问题,当时我一如往常对这些新闻并不关心,所以这个情况让大家很囧。但自那位建筑师的滔滔不绝聊了将近半小时的中国政治之后,我才彻底意识到,全世界都很喜欢讨论中国政治,一开始我被各种问到的时候真以为只有奥国的闲人们喜欢关心这种事。
然后我跟我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之后,再之后如果还有人问我政治问题,比如“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对XX问题你有什么看法的时候”我就可以很坦然的跟他们聊起这个“National Identity”和“Culture Identity”的话题。我可以告诉TA,我觉得“National Identity”是一件很无聊和可笑的事情。因为如果靠着一个“National Identity”去认识一个人给他打标签的话,那和种族歧视有什么区别?!所以,我只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从“Culture Identity”上的一个中国人,我不关心PRC的政治问题。
所以,你为什么是个中国人?你是从文化上认同自己的国家?还是从国籍上?你的文化身份根本无法改变,因为你是哪里的人,你的根就在哪里。但你的国籍可以改变。这个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前几天看到校内关于如何移民美帝社会的那篇文章,说道有一些努力把自己包装成白人,但因为不了解人家的文化,在丢弃掉了自己的“Culture Identity”之后又没办法融入人家的“Culture Identity”之后造成的尴尬状况。但这个文化根本也不是人家小时候看什么动画片,小时候听什么歌决定的。尤其是现在的媒体网络这么发达,好看的动画片其实是全球都在看的,重点是,你对人家文化内涵,那些不随着这个国家整体改变而改变的核心文化,你又了解多少。如那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就算拿着美国人的“National Identity”身份,但TA自己的“Culture Identity”还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就算你拿着绿卡枫叶卡欧盟身份等等这些,你还是一个中国人。
但也许,这个“Culture Identity”的问题,在国外的中国人感受最深。因为当你置身于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时候,你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去站稳,去抵抗。
而现在很可笑的现实状况是,现在很多国人,根本没有自己的“Culture Identity”,对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却对自己的“National Identity”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为什么9.15会在平和堂发生打砸抢的流氓事件,而万达保护城墙的时候却无人出动的原因。因为,那些人只知道自己的“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中国人,而根本没有“Culture Identity”。
我看到FB上有外国人分享长沙打砸抢平和堂的视频,但微博的分享却被新浪和谐掉了,我真的觉得很丢脸,也很无奈。9.15这一天的事情真心伤害到了每一个热爱长沙的人,我打心底觉得难过。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爱平和堂,而是我有多爱长沙。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自己是个长沙人为骄傲。朋友曾经跟我说起,说长沙人骨子里都是傲的。是,没错,因为长沙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发得狠。或者说起这个,说得小一点,我觉得我的“Culture Identity”就是一个“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湘楚文化下生长的土生土长的长沙妹子。
我真的是对这个国家充满希望的。我记得在我读高一那会儿,不记得什么原因我们也曾经搞过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活动。那会儿我还记得一班谁发起了个传纸条签名的活动。虽然我不知道那次纸条最后到底作何用处了,但是那算是我第一次知道国人在抵制日货的时候那种“热血和狂热”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样的“热血和狂热”确实是冲动的。但我们没有游行,我记得那年平和堂好像也被砸了,但不是很严重,没多久这个事情就像一阵风一样过去了。接下来这些年里,长沙人民依旧逛平和堂,我依旧拿着日产相机拍照,大家依旧看着日本动漫。但我一直以为,看过这些仇恨,经历过这样的“热血和狂热”的活动之后,和我一起受教育的人,那些明白事理真相的八零后们已经长大而且都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当时高一跟我们一起写抗日纸条的同班同学,如今也走上了公务员的岗位。所以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这些民生问题,也许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就会逐渐解决,我们的国家还是会逐渐好起来的。
暴民是有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利用了的愚民。为什么是愚民?还是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没有教你去寻找你的“Culture Identity”,而教给你的是不断的强调你的“National Identity”。为什么会有义和团的再现?因为义和团在历史书的评价是正面的,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找不到“Culture Identity”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所以就会展露出动物的原始暴力的一面。“Culture Identity”这种问题其实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东南亚的反华,纳粹反犹太人等等等等也许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但问题是,这些暴民损失的不光是国家的财产,更是国家的尊严。国土收复是为了收回尊严,而暴民丢掉的也是国家的尊严。
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笑话,全世界都在看长沙的笑话。中国大陆现在确实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香港人民洗脑教育的危害性。其实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洗脑教育里在不断的煽动反日情绪,苍老师写毛笔字说“中日人民友好”真的是非常必要的。抛弃努力建立的经济外贸关系不谈,就拿日本侵华史来说,战后的日本人其实做了很多,至少比当时的苏联人做得好很多。日本战后对我们的无偿贷款有好多。造公路,造铁路之类但是教科书里没有。而那些一直煽动反日情绪,所谓刻意隐瞒的“日本教科书”也是日本右翼1%的人在用。其实,全世界都知道南京大屠杀。如果说现在日本人还有很多反华情绪的,我想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心寒。
我还记得我读中学那会儿,跟一帮朋友一起,去过一个嫁到长沙来的日本女人家里吃饭。我还记得年少无知的我曾经问过她关于日本人仇华的问题,她的回答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她告诉我日本的教育里没有仇华教育,她很喜欢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不然她也不会来到中国,更不会认识她的老公,更不会嫁到中国,嫁到长沙来了。现在是,一个地球,一个世界。异族通婚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况在都是亚洲人的情况下,这种几率更高。认识到你“Culture Identity”真的比你的“National Identity”重要得多。中国文化从来都没有教你打砸抢,更没有教你去殴打远道而来的人。中国文化告诉你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文化,这是友好的。但如果再发生普通外国人在中国无缘无故被殴打的事件,我真的不知道有一天中国的民间外交是不是又不得不向世界关闭自己的大门。不知道这位女士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反日情绪里是否还坚持生活在长沙,我只能远远祈祷她平安。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网络上大家号召停止这些暴民行为的言论。我在人人看到有朋友转的状态时,别倡导“理性爱国”了,哪个理性的人会爱“PRC”?对,你真的可以不在乎你的“National Identity”,你可以不爱PRC,但是你必须爱国,因为中国人,这是你的“Culture Identity”,你无法改变。然后我不理解一些公众人物在钓鱼岛问题上哗众取宠,博得无知愚民好感的行为为什么还有人不断支持,这些看起来就像“跳梁小丑”,而更不理解的是那些以地区来区分自己的人,那些骂长沙,骂西安,骂青岛,那些支持南京,支持厦门的人们,这样的言论真的是无知而且添乱,就这样你特么的就可以骄傲了而鄙视别的地方的人?希望大家清醒些。其实看戏的心态的话,看看就好了。那些你不懂的政治游戏,看不懂就不要添油加醋说些有的没的。保持你的“Culture Identity”,过好自己的日子吧。
最后的最后,我的“Culture Identity”永远都是个中国人,是长沙人。我爱中国,我爱长沙。
原文地址:http://www.anyaning.com/2012/09/say-sth/comment-page-1/#comment-20180